一体化平台中华文化概说 (51779)随堂测验答案
新疆一体化中华文化概说随堂测验答案
随堂测试1
一、单选题(共3题,共100分)
1、“正”体现在品格上是()。
A:正直
B:正确
C:刚正
答案:A
2、中华文化认为()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A:礼
B:仁
C:智
答案:A
3、视频中概括出中华民族有()大美德。
A:五
B:十
C:六
答案:B
随堂测试2
一、单选题(共3题,共100分)
1、根据天人合一思想,人们不能违背()。
A:自然
B:真理
C:规律
答案:A
2、()把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到儒学中。
A:孔子
B:董仲舒
C:老子
答案:B
3、()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
A:天人合一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答案:A
随堂测试3
一、单选题(共3题,共100分)
1、人本主义思想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精神。
A:人本
B:人文
C:奉献
答案:B
2、南朝的()写了《神灭论》。
A:范仲淹
B:范缜
C:董仲舒
答案:B
3、()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A:个人主义
B:人本主义
C:集体主义
答案:B
随堂测试4
一、单选题(共2题,共50分)
1、指导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主体思想的是()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答案:C
2、重视分析方法,严格确立了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程序和规则的是()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答案:B
二、判断题(共2题,共50分)
1、中国哲学家欣赏整体动态、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这意味中国没有逻辑分析传统。
A:对
B:错
答案:B
2、理学在明清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
A:对
B:错
答案:A
随堂测试5
一、单选题(共3题,共100分)
1、从战国到清代,()关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可以说深入人心。
A:《论语》
B:《易传》
C:《孙子兵法》
答案:B
2、有为在()心中是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答案:A
3、刚健,其实就是()的意思。
A:刚毅
B:健壮
C:刚强
答案:A
随堂测试6
一、单选题(共3题,共100分)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A:以人为本
B:刚健有力
答案:A
2、当出现内乱时,()能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本团结起来。
A:中华民族
B:中国人民
C:中华文化
答案:A
3、文化基本精神有巨大的()统摄性。
A:行动
B:思想
C:精神
答案:B
随堂测试7
一、判断题(共1题,共30分)
1、道家认为人格上的真首先表现为合乎自然。
A:对
B:错
答案:A
二、单选题(共2题,共70分)
1、孔子把“知”理解为()。
A:知人
B:知道
C:了解
答案:A
2、()的完善,是儒家最基本的价值追求。
A:人格
B:性格
C:品格
答案:A
随堂测试8
一、单选题(共2题,共60分)
1、()代是中国第一个有完整世系流传下来的朝代。
A:夏
B:商
C:唐
答案:B
2、用“文”服务于政治,阐述政治主张,被唐宋文学概括为()
A:中和之美
B:文以载道
C:关注现实
答案:B
二、判断题(共1题,共40分)
1、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对
B:错
答案:B
随堂测试9
一、单选题(共2题,共60分)
1、()是语音辨义的最小单位。
A:因素
B:音位
C:音节
答案:B
2、()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
A:会意
B:象形
答案:A
二、判断题(共1题,共40分)
1、小篆的书写完全线条化,象形性减弱。
A:对
B:错
答案:A
随堂测试10
一、单选题(共2题,共60分)
1、汉语()是中国文化境外传播的纽带。
A:汉字
B:语音
C:词汇
答案:A
2、在汉语的各要素中()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
A:词汇
B:汉字
C:语音
答案:A
二、判断题(共1题,共40分)
1、汉字的出现是中国文化从史前时期走向有史时期的界碑。
A:对
B:错
答案:A
随堂测试11
一、单选题(共2题,共60分)
1、普通话的阴阳上去是在()代形成的。
A:唐
B:元
C:清
答案:B
2、词汇积累过程中也有()消亡。
A:旧词
B:文字
C:语音
答案:A
二、判断题(共1题,共40分)
1、汉语有两个要素:词汇、语法。
A:对
B:错
答案:B
随堂测试12
一、单选题(共2题,共60分)
1、就文字而言,汉语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来一直使用()文字的语言。
A:表意
B:表形
C:表声
答案:A
2、汉语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约占世界人口的()。
A:三分之一
B:五分之一
C:六分之一
答案:B
二、判断题(共1题,共40分)
1、汉语语音中最大的特点是有声调。
A:对
B:错
答案:A
随堂测试13
一、单选题(共2题,共60分)
1、()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A:《本草纲要》
B:《黄帝内经》
答案:B
2、到清末时,前后一共出现了()种历法。
A: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