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庆工商大学)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牛顿
D:达尔文
答案:马克思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
A: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B: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C: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D: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
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
3: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科学社会主义
4:1992年,苏东剧变后不久,邓小平曾高瞻远瞩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
A: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世界性学说
B:马克思主义是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
C: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D: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答案: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5: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西方出现了一股“《资本论》热”;马克思的著作重新成为世界许多有识之士的阅读热点。这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认识是社会变革的基础
C: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科学
D: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答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7: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自己的哲学视为“纯粹思辨的观念”和“书斋里的学问”,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这表明()。
A: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B:关注与无产阶级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C:哲学社会功能的缺失是以往旧哲学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标志
D: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
答案:关注与无产阶级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
8: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为我们提供了()。
A: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B: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C: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D: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答案: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9: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
A:对
B:错
答案:对
10: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但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精髓要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A:对
B:错
答案:对
第二章单元测试
1:一切哲学都是()。
A:智慧之学
B:各门科学的总和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人们自发的世界观
答案: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
A:一切哲学的共同性质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的共同性质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共同性质
D:一切旧哲学的共同性质
答案:一切哲学的共同性质
3:哲理小说越来越受读者的喜爱,其中重要原因就是,那些人生哲理是如此贴切地表述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精神家园……“哲理”与“哲学”都包涵着一个“哲”字,说明二者本质上是相通的,都蕴含着客观世界和人生奥秘的道理。下列对哲学与世界观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哲学是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问题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是所有科学关于世界看法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是世界观的提炼和升华,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哲学就是哲学家们的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答案:哲学是世界观的提炼和升华,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4:李小龙从道家出发,潜心领悟宇宙之道,兼容并包,构筑自己的哲学世界,从而成就一代武术大师。这说明()。
A:道是世界本原和武术力量之源
B:哲学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C: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升华
D: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答案:哲学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5:当年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如今出现了“贫困的哲学”。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而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未来的。这是因为()。
A:哲学的任务是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
B: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辨识事物永不犯错
C:哲学是与客观实际完全吻合的理性思维
D:哲学能为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答案:哲学能为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6: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材料说明()。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科研活动都是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D:应该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科学研究活动
答案:应该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科学研究活动
7:对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B: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哲学是研究特定领域问题并揭示其特殊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D: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
答案: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8: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要让他耽误了哲学研究,当他年老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对他的研究发生厌倦,因为要获得灵魂的健康,谁也不会有太早或太晚的问题。说哲学研究的时间还没有到或已经晚了,就像说享福的时间还没有到或已经晚了一样。”伊壁鸠鲁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是因为()。
A:哲学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根本观点和方法
B:哲学告诉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知识和方法
C:哲学为人们提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
D:哲学以认识世界为目的,让人们不断感悟真理
答案:哲学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根本观点和方法
哲学为人们提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
9:当今世界出现的问题、危机和挑战固然与全人类人口过多且增长较快、各种利益矛盾趋于尖锐、人们相互间信任严重不足等因素有关,但从根本上说与人类思想的混乱即价值观多元化有关,而人类思想混乱关键在于哲学思想的滞后。这一现状告诉我们()。
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和人类的思维
B:任何时代的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哲学能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答案: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哲学能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10: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这句话说明()。
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B: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答案: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第三章单元测试
1: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种哲学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主观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朴素唯物主义
2:“物质一般地就是一切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我们归之于不同的物质的那些特性,是以不同的物质在我们身上造成的不同印象或变化为基础的。”这种物质观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C:唯心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答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3: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在历史观中陷入了唯心主义,被马克思称为()。
A:彻底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
D:“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答案:“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答案: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5: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答案: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答案: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说的“客观实在”是指()。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答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8:虚拟现实中的“现实”是泛指在物理意义上或功能意义上存在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或环境,它可以是实际上可实现的,也可以是实际上难以实现的或根本无法实现的。从唯物论视角看,虚拟现实中的“现实”属于()。
A:物质范畴
B:意识领域
C:客观现实
D:以网络设备为基础的数字化的符号世界
答案:意识领域
9: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A:引力场
B:生产力、生产关系
C:阶级、政党、国家
D:市场经济理论
答案:引力场
生产力、生产关系
阶级、政党、国家
10: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A: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C: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答案: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第四章单元测试
1:人类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D:刺激感应性、感觉和心理、意识
答案:刺激感应性、感觉和心理、意识
2:下列诗词中没有描述生物应激性的是()。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愤然自投掷
答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答案:知觉
4:动物具有学习能力,其意义是()。
A:便于找到食物
B:便于找到配偶
C:能够逃避敌害
D:能够适应复杂生活环境
答案:能够适应复杂生活环境
5:应激性是一切生物所共有的能力,是生物体趋利避害、趋吉避凶的一种本能反应。()
A:对
B:错
答案:对
6:大多数动物都有学习能力,和人类的学习能力没有什么区别。()
A:对
B:错
答案:错
7:语词、符号、概念、范畴、理性、逻辑,这是人类意识所特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
A:对
B:错
答案:对
8:人类意识有它特殊的形式——语言和特殊的生理基础——人脑,这两个方面都是动物无法比拟的。()
A:对
B:错
答案:对
9:意识是以人脑为中心的整个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过程,动物没有意识。()
A:对
B:错
答案:对
10: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A:对
B:错
答案:对
第五章单元测试
1: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D: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答案: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2:鲁迅先生说过:“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
A:是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来自人的思维活动
C:是人脑对鬼神的反映
D:归根结底来自客观物质世界
答案:归根结底来自客观物质世界
3:中国有句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说明()。
A:意识具有主观性
B:意识是人随意创造的
C:意识不受认识对象的制约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答案:意识具有主观性
4:“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句话更好地说明了()。
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决定物质
C: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D: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答案: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5:“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
A:目的性和计划性
B:创造性
C: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答案: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D: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
答案: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7: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C:人类社会的发展依靠思想意识的推动
D: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答案: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8:猪的眼角膜可移植在人类身上,这简直太神奇了。猪角膜,又名艾欣瞳,由深圳企业艾尼尔角膜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亦是世界首创的人工生物角膜产品,移植后最佳视力可达1.2。这说明()。
A: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决定了实践的进程和结果
B: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C: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主动创造性
D:实践需要促使意识活动趋向自主选择和主动创造
答案: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实践需要促使意识活动趋向自主选择和主动创造
9: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答案: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0: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
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B: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C: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
D: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
答案: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第六章单元测试
1: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答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答案: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3:“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答案:矛盾特殊性原理
4:黑格尔说:“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是要告诉我们()。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不畏困难勤奋努力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答案: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5:从哲学上说,和谐就是()
A:事物之间没有矛盾
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
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D: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
答案: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
6: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答案: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7: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答案: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要求人们()
A: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事物
B: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
C: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
D:用具体的、历史的观点观察事物
答案: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事物
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
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
用具体的、历史的观点观察事物
9: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
答案:“抓典型”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一切经过实验”
1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因为()。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B: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C: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D: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第七章单元测试
1: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种观点是()。
A:辩证法的观点
B:承认事物内在联系的观点
C: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
答案: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2: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答案: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3: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
A:诡辩论的观点
B:经验论的观点